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人物报道 >> 新闻详情

慧心巧手织丹心 倾心紫玉磨一玉

时间:2014-10-13 来源:http://www.zisha.com

  江苏宜兴丁蜀镇。僻静的小巷。一阵门铃声过后,前来开门的是满头银发的汪寅仙夫妇。宽敞、明亮的客厅里,红木桌椅分列四周,几案上陈列着紫砂茶具、青铜器、观赏奇石,墙壁上悬挂着书画条屏和汪大师制作的紫砂茶具精品照片……与汪寅仙相对而坐,听她谈自己的从艺经历,谈那些与紫砂陶艺相关的人和事。

  出身世家,难忘师恩

  汪寅仙出身于宜兴丁蜀镇一个陶艺世家,她从小就喜爱紫砂陶艺。1956年,汪寅仙成为了紫砂厂的学徒工,学徒3年,除了吴云根外,朱可心、裴石民、蒋蓉都曾做过汪寅仙的师傅,每一个师傅都给汪寅仙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让汪寅仙一生受益、终身难忘的是跟随朱可心师傅仿制“项圣思桃杯”。仿制桃杯最难的地方是14片桃叶。为了追求原作那样自然活泼的生机和姿态,他们反复尝试,失败了就从头再来,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仿制该杯的过程,对于汪寅仙来说,无论是制作技艺还是对前辈的造型研究,都是一个质的飞跃和提高,对于今后的设计制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和丰富营养。

  独辟蹊径,超越自我

  1973年,汪寅仙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室,与朱可心、顾景舟、徐汉棠徐秀棠吕尧臣等大师一起进行紫砂造型的研究设计,其间还参加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培训班进修近一年,这对于汪寅仙的美术理论修养和陶艺设计理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一个从事手工技艺的人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技术层面,而是能不能否定自我,突破自我。汪寅仙从艺以来制作过无数的紫砂壶,但要说起她的作品对紫砂壶艺所产生的影响,就不能不说她的《曲壶》和《神鸟出林壶》。《曲壶》是汪寅仙于1988年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合作的作品,该作品的造型受蜗牛形象的启发,大跨度的提梁线条与壶嘴连成一体,自然和谐,浑如天成,端量此壶,会给人内心沉静、安然从容的感受。《神鸟出林壶》是一只抽象的鸟的造型。壶嘴似鸟头,提梁则是双翅飞腾的勾连,一片逆风而起的羽毛构成了壶盖上的把手,动静相宜,生动活泼。这两把壶是汪寅仙否定自我,从而实现艺术超越的证明,得到许多专家、美术评论家的高度称赞。

  回报社会,热心传承

  汪寅仙表示,个人取得的成绩其实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抱着这样一种感恩之心,她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捐赠给多个博物馆近百把紫砂壶。

  她继承了紫砂前辈们无私传帮带的优良作风,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她说,紫砂壶是有灵性、有生命的,它能折射出作者的心胸、气度、才思、情怀,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壶。

TAG关键词: 编辑:余青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