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漫谈提璧壶

时间:2013-09-02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一般意义上的壶当是指有把或提梁又有嘴的盛器。然而先秦壶之概念并非如此,《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句云:“国子执壶浆。”其注曰:“礼器,腹方口圆曰壶,反之曰方壶,有爵饰。”此处并未提及壶嘴和壶把。考“壶”字甲骨文知其为象形字,亦不见壶嘴、壶把造型。各地出土有战国时期青铜提梁壶,虽有提梁但仍不见壶嘴。由是可知上古壶的造型类似于如今的罐或瓶而无壶嘴。何时壶上有嘴(亦称流)的呢?从出土文物考察,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早期青瓷鸡首壶,又称天鸡壶,因以鸡头作流而得名(清代紫砂花货大师陈鸣远即有仿瓷器名作天鸡壶)。其鸡头、鸡尾本为装饰之用,实心,后鸡头渐由装饰功能而中空为实用性的流,而鸡尾弯曲成壶柄,完成了从只有颈、腹、足之壶向有流有把之壶的演进。到了唐代,人们已经称茶壶叫“茶注”,从“注”字可知当时有嘴之壶已成通例了。

  相对于壶嘴,提梁这一部件在壶上则出现较早。西周即有青铜重器提梁卣,上文亦提及战国提梁壶。此一时期青铜提梁多用数十节铜链串接而成,便于外出携带,同时安上提梁,壶便适宜在火上煮,提起也较为方便。瓷器造型多借鉴青铜器物,而兴起于明代中期的紫砂壶亦多向青铜器物借鉴,同时大量仿照瓷器造型,并有所创制,因之,紫砂提梁壶的出现便是自然而然之事了。

  最早的紫砂名著《阳羡茗壶系》之《正始》篇记载所谓明四家之一的赵梁,便是一位擅制提梁壶的高手。传说紫砂提梁壶即为赵梁首创,然此说不足信,赵梁为万历间人,而目前有确切纪年可考的紫砂壶恰是一把提梁,它出土于正德年间的太监吴经墓中,早于万历好几十年呢。或许是提梁壶的提携方便,抑或是造型的美观耐看,提梁紫砂壶受到历代紫砂大师的喜爱。时大彬有气势雄健、浑然一体的大彬提梁;陈鸣远有惟妙惟肖、传神写意的莲形银配提梁;邵旭茂有端庄大度、稳定悠然的旭茂提梁;陈曼生设计有精雅绝伦、文气十足的曼生提梁;杨彭年有遒劲有力、意味悠远的东坡提梁;邵友兰有古朴憨实、浑圆可爱的蛋包提梁……到了现代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手上,提梁壶则更为精彩绝伦:鹧鸪提梁此乐提梁雨露天星提梁、洋桶提梁、高腰线提梁,一把把美不胜收。而顾氏一生倾注精力最多、耗费时间最长、制作工艺最精湛的经典代表作也是一把提梁壶——提璧壶。

 

  提璧壶的创作过程中虽有陶瓷设计名家高庄先生的设计参与,但作为此壶的主创者,顾景舟在此壶中融入的艺术构思和造型探索精神则更为重要。此壶的造型来源于中国玉器,而玉器对于紫砂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外部造型的借鉴上,更为重要的是两者神韵的契合。它们都给予人们以心灵的宁静与平和。紫砂幽雅如玉,它没有金银的耀目光彩,只安静在那里,幽幽然而不语,它紫得朴实又厚重,即便红也红得温和。时大彬也罢,陈曼生也罢,所需不过清雅的一壶茶;邵大亨也罢,顾景舟也罢,所求不过是坚实质朴,幽雅如砂。紫砂温润如玉,它是阳羡溪头的一丸土,经历火的煅烧,水的滋养,褪尽铅华与火热,温而不失个性,润而保有筋骨。待到火气、土气、水气通通褪尽,它就是如玉的君子。紫砂内敛如玉,它深埋土层之下,亿万年的等待换来五色光芒。它不事张扬,不做雄豪语,只与茶作无声的交流,默默地助着茶香,解着茶语。紫砂纯净如玉,历史上虽曾在它身上进行着“涂脂抹粉”的彩釉装饰,但最终它依然素面素心,本色示人。一壶侍一茶,它吸纳着茶的清心,养着自己神韵,它的纯净与茶人的精行俭德相得益彰。于是吴梅鼎说:“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廷;迫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岂随珠之与赵璧可比,异而称珍者哉!”林古度说:“荆溪陶正司陶复,泥沙贵重如珩璜。”任安上说:“洞山茶,少山壶,玉骨冰肤,虽欲不传,其可得乎!”玉与紫砂的精神气质在艺人、文人眼中是二是一,在紫砂壶的创作上甚至可以合二为一。

 

  于是,顾景舟在经历了对提璧壶近二十年间的三次修改之后,第四次毅然舍弃壶盖上模仿玉璧的装饰小圆点,弃形象而取意象!他是在把玉璧的内在精华深蕴于整个壶体。使整壶的每条线与每个面,每个局部与每个细节,都与古玉的温润、内敛、幽雅、纯净结合起来,造型更柔和自然了,内质也得到了升华。

  我曾在博物馆中对着顾氏提璧壶凝望许久,不明白小小的砂壶何以能如此大气磅礴,摄人心魄,简直有一种“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的雄健与温雅。它的身桶呈扁圆柱形,初步显示出玉质的坚劲,在顾景舟之前,提梁壶身桶则少有圆柱状。圆柱又需有变化,方不至于僵硬,故其近底处微外撇,又折收成圆底,线条自然流畅。平盖去除第三次修改时加上的圆点装饰,代之以圈线,更显简洁之美。提梁的制作是极难的,圈的大小、高低、方圆与壶体的协调与否,镶接的自然坚固与否都直接影响到整体的美感和韵致。而此提梁的设置可为提梁壶典范:略扁的提梁方圆结合,柔中见刚,挺拔而不呆滞,柔美又非软弱,与身桶的比例和谐匀称,提梁之“虚”又与身桶之“实”交相辉映,那硕大的提梁所围成的“虚”的空间恰好在视觉上缓解了下部厚重的感觉,虚实对照,互为补充,节奏协调,极耐人寻味。

  让人感叹的是如此精雅的造型之美中又蕴蓄着中国玉文化。两千多年以来,人们爱玉、佩玉、赠玉,一块温润、清凉、通透的美玉呈现了多少匠人的琢磨工夫、文人的艺术情怀,又寄托了多少君子的道德操守、精神追求,乃至宗教心灵。除了玉,几千年来还有什么器物能如它一般和人们的身体与心灵贴得如此之近?甚至可以说,玉用它的材质之美、肌理之美、气质之美,雕琢着中国人温良、坚毅、纯净、朴雅的心性。文质彬彬是在说君子,说玉器,也是在说紫砂吧。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